刘亚安,1962出生,陕西兴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1991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班进修。2000年修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刘亚安:艺术创作呼吁“情感”回归

艺术创作中包含着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是艺术的生命。人类的情感特征在于充满着矛盾与交叉,各种因素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处于一种无绝对界限的状态中。朗格认为,语言作为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不能生动地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语言的描述只能强调它们的区别”。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那么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形式的形成是基于人类情感表达基础之上的,即艺术因情感的存在而产生。

情感表达在美术史上的演变

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观念上一直延续着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直到19世纪末才有所变化。那时的艺术家在情感表达上一直受宗教精神的束缚,他们的情感传达主要是客观的,都脱不了“宗教的外衣”。

19世纪在西方美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时的艺术实践开始有了借助某种外在事物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真正内在情感的倾向,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等。

浪漫主义画派在情感的抒发上是之前任何一个画派都不可比拟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艺术家试图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决心。但是,这种震撼观者内心的情感也仅仅是依靠画面本身的气氛渲染传达出的,不是画家个性化的主观情感的体现。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印象主义绘画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他们更加注重现实的“真实”,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致。也正因为他们注重再现“真实”,被眼前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却忽视了作为艺术实践主体的人的情感。

印象主义绘画是“模仿自然”绘画传统的最后阶段,而与其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象征主义绘画,则是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说,自象征主义开始,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走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20世纪西方进入个性化时代,强调个性和内省反思是社会和个人价值判断的立足点。美术领域内各种形式也相互借鉴、融合,以致一些传统的分类和观念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西方现代主义的再现观念和二元对立学说为现代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反传统”成为艺术的主流,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这个时期出现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艺术形式。

可以说,在西方,艺术是伴随着主观情感的逐步凸显而不断发展。而在中国则有所不同。中国的艺术自先秦以降,一直很注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这源于中国的传统美学。艺术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

到了近现代,随着油画这个外来画种的传入,西方关于艺术的理念也逐渐为我们熟知。由于中西方在近代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在很长时间里对油画的认识曾使众多中国艺术家困惑。但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发现,“油画”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扎根,在思想上就要汲取“中国传统理念”这一丰富营养,并合理地吸收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

主观情感的表达

西方表现主义是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其中以德国、意大利、美国为首,代表艺术家有蒙克、巴塞利茨、杰克森·波洛克等。

中国的新表现油画主要是对中国本土具有表现性绘画风格的艺术作品的总称。由于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中国出现了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但在绘画理念上是从中国的传统美学出发,又不同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因为中国传统美学重在“意”的传达。这个“意”即道,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是深层次的情感抒发。遵循着这种理念,就出现了带有表现性风格的作品。反过来说,这类作品恰恰是在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优秀的西方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方面,“融合”是时代的特点,它使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并启发人们能够用更广阔、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艺术的本质,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各艺术形式间即使互相借鉴,毕竟还是有各自的范畴。如果取消了艺术语言之间的差别,后果将是可怕的。作为架上绘画,它长于表现而短于叙述,这是与文学、戏剧等艺术语言完全不同的方面。

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始终都在吸收东方思想因素。比如,凯奇在吸收东方道家“无”的思想时,就看到了“无”可以成为艺术认识论的否定性修辞。这种否定性,不是东方哲学的转化,而是西方二元论的替代理念的翻版。东方哲学的“无”是“以少胜多”“无中生有”,是辩证的再生与转化,不是否定对立面。而凯奇的艺术则是否定,比如用大便否定常规艺术形式。在他最有名的音乐作品之一《4分33秒》中,他以坐在钢琴前面静止不动来代替演奏,留给观众的唯有沉默。他的观念是用“不作为”否定“作为”。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主义对东方思想的吸纳首先要符合它自身的叙事逻辑。

但并非所有人都明确这一点,他们往往花费更大的力气想让绘画艺术能容纳更多的东西,于是让绘画融进了许多文学、戏剧的因素,过分注意了“事”而忽略了“情”,有的甚至成了图解式的东西,结果使艺术语言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变得晦涩难解。

艺术家是作品的实践主体,艺术应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更应该体现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诉求,无论这个“情感”是基于什么理念。然而,在物质社会不断进步、社会观念不断变化的今天,社会生活中的生命情感却在弱化。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必须呼吁“情感”的回归。在“个性”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艺术创作就更应突出主观情感的表达,并通过画面与观者进行面对面的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