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展览近日在嘉德艺术中心隆重启幕,分别从“名家名作”与“新人新作”两个角度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与风采。

年轻艺术家们正努力创造和延续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和新价值。

●本报记者 王菁菁

一场有关中国水墨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东方精神与西方逻辑碰撞融合的“对话”日前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徐徐展开。这个名为“千姿百态”的展览,为观众呈上2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其中既有名家名作的宏观深邃,又不乏青年艺术家的独立自我。

两个展览 统一主题

由嘉德艺术中心和璞瑄酒店共同主办的“千姿百态”,是两个展览“千百”和“姿态”的统一主题。展厅一层的“千百”展由仇德树、谷文达、史金淞三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展厅二层的“姿态”展则是由23位年轻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大型联合展览。

中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个展览分别从“名家名作”与“新人新作”两个角度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与风采。展览名称中的“千”是中国传统中的空间概念;“百”则是时间概念,“千百”是“时空”“宇宙”的意象,众生万象在天地间以不同“姿态”生长。

据介绍,嘉德艺术中心在落成之前,便邀请知名艺术家、遴选青年艺术家,通过定制的创作方式,在空间中展示并收藏了一批“量身定做”的艺术作品,将包括酒店、公共区域等整个空间提升为了当代艺术的“发生场”。当所有的创想最终落实之后,嘉德艺术中心也开始筹划为所有的参与者举办一次盛大的展览活动,这也是本次“千姿百态”展览的由来。

视觉冲击 感受非常

在“千百”的展览中,仇德树带来一批以“裂变”为题的作品,他利用宣纸的渗水性、透明性以及柔韧性,形成“起稿”“撕裂”“上色”“拼接”等一整套有别于传统水墨的语言体系,营造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裂变之美”。2000年以后,他有意识地从之前的抽象实践向传统“回归”,以“裂变”的方式来重塑“山水”,即回到中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本身。正如此次参展作品所展现的那样,“裂变”不再是某种语言或者某种观念,而是从内涵到形式、从语言到方式的整体性“裂变”,既将源自“裂变”的永恒变化转化为山水的意境本质,又因势利导地营造出灵动活跃的视觉冲击力。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谷文达是公认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其艺术创作经历了多次更迭,不仅强化了中国水墨的问题意识,更将其转化为鲜明的艺术观念、文化身份与时代立场。本次展出的《基因项链》《绿宫》,就是来自全球400万人的头发捐献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艺术史事件中极具冲击力的部分。对此谷文达表示:“我试图把世界上所有人联合起来,让不同的文化进入我的作品。”此外,其独幅水墨作品以及文献手稿的展出,也力图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以及在语言方式上的多样化。

参展艺术家史金淞则有着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鬼才”之誉。他乐于尝试各种艺术项目,强调即兴的创作和剧场性的场景。例如本次其参展作品《144.58牛.米》,之前是一个附着在液压悬臂之上并连接着马达的小型单体装置,此番展览中却以200件的复数形式组成了极其震撼的巨大阵营。《那边》则借助现场的开放性表演保留了过程中的痕迹,但观众感受到的绝非是木炭以及动物骨骼在地板上堆积与摩擦之后类似中国水墨画的美感,而是灰烬之后的苍凉,以及如宇宙级体量庞大的改变、破坏、毁灭与陨落。

两相对比 收获不一

与“千百”相比,“姿态”的参展艺术家们更加年轻化。据了解,该展览共展出作品70余件,从作品形态上可大致分为架上绘画和器物雕塑两大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作品在形态上明显保留着传统艺术创作的“面貌”,不似装置作品那么具有“先锋性”,但其实每一件背后都隐含着艺术家们探索新可能、留下视觉证据的野心。与前辈们年轻时的经历有所不同,这些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生活在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开放年代,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系统的研习和探索。但他们不囿于学院和传统的束缚,在前辈和师长们艺术探索的基础上,正在力图以自己的艺术视角、态度、智力和实践,努力创造和延续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和新价值。

不少业内人士在观展后纷纷认为,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千百”的前辈们已经超脱自我,透过自己看到了更加深邃的时空,更加倾向于对“人类”“宇宙”这类宏大主题的终极关照。透过他们的作品,让人学会“看世界”。而“姿态”的年轻艺术家们则更加专注于自我关注和自我表达,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作品更加强调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同。透过他们的作品,让人学会“看自己”。

据悉,“千姿百态”展览将持续至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