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选秀节目里,舞蹈类是公认的小众类型。然而,正是在这个冷门领域,相继有《这就是街舞》和《舞蹈风暴》两档节目热度不俗,且在多季开发下口碑不降反升,备受垂直受众认可。

正在播出中的《舞蹈风暴》,在第一季就获得了第26届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奖,第二季豆瓣评分在第一季的9.2分上再次提升。从该节目第二季的内容流变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这类小众节目能维持高口碑不变,并在口碑路线下获取热度的原因。

换掉业余导师,增加竞技感,坐实口碑路线

《舞蹈风暴》的口碑路线是建立在口碑之上,而口碑则是建立在专业度上。在第一季就因为足够专业而备受认可的节目,在第二季再次进行了升级。

《舞蹈风暴》第一季是由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中戏舞剧系主任沈培艺、舞蹈电视节目制作人扬扬、音乐人刘宪华、演员彭昱畅组成四组“风暴见证官”。彭昱畅曾因为不是“舞蹈圈”而被观众质疑过,到了第二季,节目组悄然把“彭昱畅+刘宪华”的组合换成了舞蹈方面更擅长的张艺兴,做为“风暴见证官”,助力选手晋级。

这种改良升级的做法,也表现在选手选择,赛制的改变上。

节目最吸引观众的是选手们高度专业的创作和表演,在第二季,选手依然是节目组下足心血的环节。这一季除了继续集结各路“舞林”高手“华山论剑”,在赛制上还增加了挑战上季前三甲的环节,让上一季的顶级舞者重新回到本季舞台,让竞技场面更加激烈。

从享有国际盛誉的芭蕾舞者谭元元,到国内顶级舞剧“首席”李艳超(获得过中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她们一出场就令人惊艳;中国拉丁冠军级舞者古堃玄&孙晨鸿则展现了拉丁舞的热情和力量;休斯顿芭蕾舞团首席舞者陈威镇化身“无脚鸟”,挑战上季冠军胡沈员……这些顶级舞者的表现,将节目推向了一个个高潮。

在赛制逻辑和表演形式上,这一季也制造了更激烈的对决感。从面对面斗舞、合作排位赛、限定主题战,歌手助阵等,不断升级的赛制,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在视觉效果上,节目引入“风暴时刻”环节,以定格舞蹈的瞬间高光时刻,128台摄像机以360度实时观测每个参赛舞者的惊艳瞬间,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为节目增色不少。

在第一季播出时,节目虽然口碑居高,但热度依然局限在圈层,但到了第二季,口碑继续走高的同时,热度也随之攀升,显现出不俗的市场竞争力。

多舞种同台竞技,“艰难选择”引发争议

在节目打破固定思维往专业纵深发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

第二季舞台别出心裁将古典舞,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不同舞种的舞者同台竞技,好的一面是,在互相切磋中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舞种的融合,比如第六期的年轻民族舞者吕科镝创作的《界》,就在融合了民族舞、街舞等元素,将一个打破边界的少年形象活泼灵动地展示出来。

但多种舞种同台竞技,也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种类的舞蹈对决,选择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见证官”们也表示“很难选”。斗舞环节,“两个都很好”是见证官们反复重复的话。最终的选择,除了他们的专业性眼光,也会有偏好和专长的因素。这些难点都会引发争议。如本季“街舞”大部分被淘汰就引发了对不同舞种同台竞技的公平性,以及竞技标准的争议和讨论。

本季参赛的街舞舞者也有很多高手,有些是热门网综《这就是街舞》出线的佼佼者,但大都遭遇失利,比如第一期淡淡连第一轮都没过,TI舞团在第二轮battle中失利,特别是第五期街舞团hello dance对战拉丁舞团power6团战中,一直令人看好的前者却遭遇惨败。后台的其他街舞人不由得唏嘘喊冤。

《舞蹈风暴》作为一档竞技艺术节目,要坚持它的专业度、高标准,也需要与其他娱乐综艺之间做出一些区分,节目组也需要在各种不同舞种间做平衡。也许在这一点上,对选手来说,输赢并没那么重要。把舞蹈之美、技艺之高呈现出来,让更多人喜爱和欣赏,已经是一种成功。就像张艺兴鼓励街舞舞者时说的:“只要有舞台,我们跳街舞的人就应该上来,去推广街舞文化。”

同时,观众也会在意不同舞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风暴见证官的专业点评是节目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的评价,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解答,是实在的“科普”。目前来看,见证官的点评还不够放得开,互动也不够多。

为了拉近观众,这季在剪辑和采访环节加进了一些 “煽情”段落,有观众评论指出“等待投票的时间被故意拉长……舞者动不动就哭”,认为没必要“凄凄切切”,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了。也许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节目更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同时也稀释了舞蹈本身的“专业浓度”。

专业和娱乐如何做好平衡,对综艺节目来说永远是挑战和难题,特别是展现某种专业领域的艺术竞技的时候。另一档小众音乐节目《乐队的夏天》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但刚刚播完的第六期节目或许是吸取了观众的意见,剪辑更为干净利落,明显修正了上一期比较拖沓的煽情问题。节目组坚定地回到了舞蹈本身的原点,聚焦选手们的舞蹈作品以及见证官的专业点评上。

小众舞蹈综艺的出线难题,能否被“口碑”解决?

近来,越来越多偏冷门的艺术被开发成综艺节目。舞蹈艺术也不例外,除了网综《这就是街舞》,几大卫视近年也都推出了舞蹈类节目:如《蒙面舞王》(江苏卫视)、《舞者》(东方卫视)、《起舞吧!齐舞》(深圳卫视)等。然而,相比明星真人秀、歌唱演艺等综艺,舞蹈类节目先天看点似乎不够“明显”。

但从数据上来看,《这就是街舞》和《舞蹈风暴》这两档节目却能持续保持口碑、热度双双走高,并在越来越多的路人里圈粉。从这两档节目的共性里,或许可以找到小众类节目出圈的“规律”。

首先,这两档节目都用兼具流量和专业度的明星来导流,并取得了成功。比如,《这就是街舞》不断升级的流量明星导师阵容,前两季的易烊千玺和黄子韬,第三季的王嘉尔、王一博、张艺兴、钟汉良等,均取得了不错的节目效果,也扩散了节目的受众圈。《舞蹈风暴2》里张艺兴的加盟,同样为节目起到引流效果。

其次,用话题的共鸣引发大众关注。《舞蹈风暴2》的舞台上,出现了很多内涵丰富、表达现实,引发话题的作品。比如女舞者李艳超用舞蹈表现了冷暴力下女人的痛苦心路,而李祎然选择了更为直观的表达,作品开头被重重甩到墙上的一幕带来很震撼的视觉效应。还有吴飞宇、吕科镝表演的《打工人》,则展现了小人物遭遇现实“毒打”依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发不少观众共鸣。《这就是街舞》里设置的“火锅”环节,同样成为话题发酵集散地,一个火锅局,为节目带来了不少空降热搜榜的话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足够的专业度,首先在圈层用户中立住招牌。不管是《舞蹈风暴》还是《这就是街舞》,在定位上都区别于以娱乐性为主的竞技类节目,它们都是以打造国内最专业的舞台为追求,集结了国内最顶尖的舞蹈人才,并诞生了高水准的舞蹈作品。在平台足够耐心的培育,和足够重磅的资源浇灌下,最终建立了品牌效应,具有了长线开发的价值。

但我们也看到,这两档节目的口碑效应,很难在大批量开发的模式下奏效。因为这两档节目对专业度要求太高,而国内的优质选手资源有限,如果同期节目太多,优质选手只能重复出镜,最终会带来审美疲劳,目前播出三季的《这就是街舞》就因为选手反复出现,而成为观众的吐槽点。

口碑路线不适合大批量开发的节目,但在小众类节目突出重围的品牌培育阶段,却是通往观众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