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是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加快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是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上海文化”品牌的架构下,“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回顾上海各大艺博会的发展、剖析画廊的变迁和艺术家的追求,以一窥目前上海艺术品产业的发展态势。

前天晚上的保利2017年秋拍中,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拍出9.315亿元成为焦点。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介绍说,这一巨作其实是由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方面联系的,“这也见证了上海艺术品产业发展,上海藏家是保利重要的客户群体。不仅有来自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等客户,还有很多其他的上海藏家。上海不仅是极具市场活力的文化重镇,也是保利拍卖战略性布局重地。”

而就在几天前,老牌的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的曹汝霖等家族藏书画专场则拍出100%成交的“白手套”。

 一份2016年艺术品产业的数据统计中显示,上海艺术品经营机构426家,交易规模59.36亿元。其中专业画廊数量约300家,全年交易额约12亿元;艺术品拍卖机构80家,全年举办专场拍卖会293场,拍卖额为34.26亿元;上海市举办艺术品交易展会8个,艺术品交易额约8亿元;艺术集聚区3个,总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吸引150余家艺术机构入驻。一个个数字呈现一个由艺术家、画廊、艺博会、拍卖机构架构起来的艺术市场凭借自身实力和自贸区开放效应稳步发展。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Xiàn Chǎng项目位于西岸营地的作品

多场不同面向的艺博会,细分艺术品市场

自90年代的“双年展热”之后,21世纪的开端全球迈入了“艺博会时代”。艺博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各大城市蔓延开来,而在上海每年11月,上海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博会如同秀场与舞台,呈现繁荣的艺术市场和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样式,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艺术作品。这或许正应和了许多人的期待:上海的艺术市场可以承载不同类型的多个艺博会,市场的细分已然开始。

其中历史最长的无疑是已经走过21个年头上海艺术博览会,从去年开始上海艺博会从世贸商城移师世博展览馆,更大的展览面积、百余家画廊、数千件艺术品参与交易。在“艺术为生活添彩”的主题下,上海艺术博览会将目前群体定位为普通人,展览中虽不乏吴湖帆、谢稚柳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但更多作品的定价在1至2万人民币,普通市民几乎买一个包的价格就可以购置艺术品,为家居添一抹亮色,满足生活审美,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走进艺博会、消费艺术品。

上海艺博会展览现场
 
然而,近四五年来,ART021和西岸博览会以当代性和国际化的姿态备受瞩目,他们的平台上展示的是全球一线画廊的一线艺术家作品。相比上海艺博会的“平易近人”,ART021和西岸博览会画廊带来的艺术家的作品单价多以百万计,其中高古轩带来的考尔德大约200万美金,而这个价格在ART021和西岸不在少数。

其中ART021今年已是第五年,据ART021创始人之一的周大为介绍,五年前一些国际画廊参展会基于信任,而如今ART021已经有了一个专业的筛选机制,在筛选中看重的也不只是画廊的名气,更考量带来的项目和作品,当然也特别注重画廊对藏家的后续服务和保障。明年ART021将去往北京,除艺术作品之外,也把品质、优秀的服务和执行力带去北京。而相比北京艺术市场十年前“疯狂”的繁荣,目前上海的艺术市场更为规范,从业人员也更专业,ART021北上或可以打破近年来北京艺术市场的沉寂。

ART021现场
 
如果说ART021是画廊与藏家的桥梁,那么西岸博览会更像一个个带有学术性的个展,包括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现在画廊、博而励画廊、大田秀则画廊、豪瑟沃斯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长征空间、马凌画廊、贝浩登、赛迪HQ画廊、香格纳画廊、空白空间画廊、Leo Xu Projects等十多家画廊同时参加了两个艺博会。或因为ART021和西岸博览会同期举行、参展画廊也相似,经常被拿来比较。事实上,看似同类的两个艺博会个性愈发鲜明,吸引的收藏家群体有所不同。

西岸艺博会创始人、艺术家周铁海如此描述西岸艺博会的特点去追求,“博览会在展位的尺度、展墙的厚度,灯光照明等展示方面,提供给参展画廊最专业的服务,使得作品可以更好呈现。艺博会对于整体氛围和参观体验的规划,让藏家和观众能够在舒适的节奏和环境下欣赏作品,有更多时间了解作品,和画廊交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艺术机构在西岸地区入驻,西岸文化走廊逐渐成型。对于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而言,与附近场馆的联动展出成为其重要特点。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龙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等众多西岸地区美术馆和画廊空间均有不同的展览活动呈现。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相比“白盒子”式的美术馆空间,在艺博会的带动下,各类艺术展览延伸到城市空间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更让人幸喜的是,本土艺术家和爱好者在上海就能近距离欣赏世界一线艺术家的原作,触碰到国际前沿艺术的脉搏,对自己的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是一种增进。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有些问题不可忽视:尽管全球一线画廊和一线艺术家都来了,艺术家是一线的,但并非带来其顶级作品。相比纽约军械库、伦敦弗里兹、瑞士巴塞尔等行业标杆式等艺博会,上海的还没有产生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艺博会。

而所谓艺术品交流的平台,更多的是国外画廊将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卖给有实力的中国藏家,如何以艺博会的平台推动中国艺术家、尤其是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或是数字发展背后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画廊,理性选择,将中国艺术家推向世界

“过去,中国艺术家可能学习的是欧美艺术,而现在更需要的是将中国艺术推向全世界。”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也在“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采访中提及了中国和全球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1996年6月,香格纳画廊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走廊举行了画廊的艺术家的第一个个展:丁乙个展“十五×红色”,20多年过去了香格纳与104位艺术家(组合)和合作了205个展览。从波特曼走廊到如今香格纳在M50、西岸等拥有多个空间,每年参与十余场国际艺博会,香格纳也不止是推出年轻和知名艺术家,还云集了多种风格的艺术家。劳伦斯认为,“坚持初衷最重要,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运作画廊的观念是要改变的,尤其是中国有着跟国外不一样的环境,画廊的运作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 

香格纳西岸空间
 
香格纳的发展似乎是上海画廊业发展的缩影,如今各类不同面向画廊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相当部分画廊在市场定位、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特别是艺术家发现与推介上逐渐接轨国际,具备了成熟画廊的经纪代理功能,并各具特色。

安簃艺术空间的雅集
 
这一点对上海安簃艺术空间的创办人梅俏敏尤其深有体会,她上海2005年创办的一家当代艺术画廊,正在反思当代艺术市场为何从迅速膨胀到这么快偃旗息鼓,“这个过程绚烂又短暂,有多少画廊、画贩子、艺术家快速从中受益,但最终能留下来的又会有多少呢?同时,我开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收集古代艺术品,但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想想自己该有远离一下喧嚣好好读书的必要了。”告别了画廊,梅俏敏到杭州龙井山开办了山青山馆,开始了博览群书,以藏品会友的生涯。山青山馆开幕画册里她写的前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的周围,有一群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在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治印、琢玉、作漆、制壶、烧瓷、著书立说,且兼爱收藏。无论是已有成就还是无名小卒,都因为热爱而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上海安簃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然而经历了多年的隐居与会友生涯,经常往来沪杭之间,上海对她又逐渐有了吸引力:“人生无常,各种机缘让我2015年频繁回到上海。照旧我会去走访一直来还坚守在一线的画廊主们,了解到艺术市场还是一样的低迷,大家都在叹苦经,以前的买家要么不买了,要么在整体出货,大部分当年的买家,其实都是投机分子,画廊主们举步维艰。可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通过这些年安静地学习,谨慎地交友,身边积聚了越来越多想接近艺术、收藏艺术品的人,只是苦于没有入门的途径。艺术品作为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人群正在产生并不断壮大。难道是收藏家更新换代的时候到了吗?我又觉得有出山的必要了。”

一番筹措,2015年8月29日,安簃艺术空间在上海铜仁路90弄4号1楼开张了。相比较以前的当代艺术方向,安簃艺术空间更注重传统文脉,开办至今,先后举办了20多个展览,其中如知名书法史学者白谦慎在上海的首个书法展以及大量赏石、收藏等的展览,无不显示出格调与中国文脉的追求,以圈内外赢得极多好评。

安簃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周围艺术画廊”位于外滩的一栋大厦内,尽管画廊的规模不大,但定位清晰,画廊负责人明明认为,画廊和艺术家都具有非常鲜明是个体性,各种数据的统计都在发生之后,数据对艺术的判断并未提示。这就需要画廊对艺术家的理性选择和对艺术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和判断。“周围艺术画廊”主理的是“年轻”艺术家,所谓年轻不是指年龄,而是不同年龄段艺术价值年轻,但艺术成熟的艺术家。目前合作的王劼音、黄渊青在她看来都是艺术价值还没被真正发掘的艺术家。“很多人都会凭着自己的眼睛挑选好作品,但我更会告诉客人在哪个时机买合适,我们以自己专业的选择,提前发现艺术家的价值,在不同的区间中给客人合适的选择。” 明明说。目前“周围艺术”正在筹备旅日上海艺术家周豪的新作展,他的作品中将东方艺术的禅意和简约与西方极简主义的观念结合得恰到好处。带有中国文化脉络的、沉静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也正是“周围艺术”选择艺术家方向。

周围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然而,相比高古轩等国际一流画廊的运营模式,本土画廊依然处于卖画挣钱的模式。高古轩每年大约能做到10亿美元,他们的资金往往依托金融业的规范,对冲基金也会参与其中。国际一流画廊会发掘两类艺术家,一是年纪较大的未被发掘的艺术家,他们往往在艺术家去世后宣称拥有艺术家的遗产所有权,收购的资金来源往往是金融市场的参与,但因为市场起步晚,没有可类比的艺术家本土画廊很少会选择这类艺术家。更多时候,发掘的是第二类,冒头的年轻艺术家。

2007年成立的“东画廊”,主打的就是年轻艺术家今年将画廊从黑石公寓搬到了西岸。之所以来到西岸,“东画廊”的创办人程曦行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在走访艺术家工作室是的过程中,观察到艺术家的创作体量确实需要更大的展示空间。刘任、张如怡、胡子、张云垚、曲丰国等已经与“东画廊”合作了五到八年的艺术家,都在稳定地成长,我希望现在画廊的条件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而发现、培养当代艺术新锐,并把他们推广至被机构和市场认可以及收藏的层面,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东画廊也希望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将来东画廊会继续支持一批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但会与其他不同类型机构展开深入合作,丰富艺术家们的展示语境。

东画廊十周年群展“海上丹迪”空间场景图。 东画廊提供
 
尽管如今西岸聚集了香格纳西岸空间、乔空间、艾可画廊等优秀画廊和铁海工作室、丁乙工作室、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为西岸文化产业集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认为近年开设的场馆还不够多,艺术空间对于上海众多人口和文化需求尚不饱和,目前上海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处于一个开始的阶段,不应该只为艺术空间保留位置那么简单。

艺术家,发展不易,构建更宽容的社会环境

相对西岸,M50作为上海老牌的创业园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负责人周斌回忆M50的最初:“1999年,一批上海当代艺术家,也是在这里面默默无闻从这里面慢慢起来的。”然而如今,M50从“艺术圈”扩展到了圈子外的艺术观望人群。周斌说,如今M50就租户结构调整了商业结构,让年轻人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时又可以看一个展览。这些展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价值几百万的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而可能是网络上很火的网红作品。复合型空间还可以做一些音乐会,或者做一些艺术跟时尚相结合的活动。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做了三条线路,有些专门欣赏艺术的;有些是普通市民的,更关心体验活动的;还有一些是来消费的。”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艺术环境下,机会多、市场大,成本也相对增加。M50内的入驻成本,并非一般年轻艺术家可以负担。

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艺术家几乎不存在群居状态,两年前的松江“名企公馆”开始聚集了五、六十位艺术家,他们除了直接支付房租外,还可以通过作品交换的方式支付房租。从大环境来看,年轻艺术家要坚持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室的维护和运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社会机构和艺术家之间或更应该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关系,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现在的艺术系统,并借此发展。

艺术家生存状态存在特殊性,他们没有固定收入,但需要相对大的空间创作作品,这就产生了很多不利。市场变化是个纷繁复杂的情况,并不是数字变大了,艺术家的日子变好了。艺术家如何面对卖得好或是不好,考验的是心态,也是艺术家从业的规范。“良性”不单是艺术品产业的繁荣,而是共存。

2017“青策计划”入选项目
 
艺术是需要滋养的,近年来“上海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和PSA的“青策计划”给予了年轻艺术家展示的机会。然而,相对庞大的艺术家策展人群体,惠及的人数少之又少。

而作为上海艺术院校的代表,上海美术学院的执行院长汪大伟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谈及艺术人才的培养,他认为,随着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才的规格在变化,面临着新变化,上海美院提出公共艺术,实际上就是希望整个城市的文化、硬件发展和品质提升,培养这样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在我们整个学科构架方面,实际上也在进行调整,从原来的传统经典绘画走向应用艺术,从应用艺术逐渐向公共社会文化发展上培养我们的发展需求下的人才。他也相信不管是传统的精英式的教育,还是应用型人才教育,或者是适应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引领性的人物的培养。上海美院也一直把服务社会作为我们学科建设的检验标准。

上海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未来,上海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艺术消费,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